乡村振兴 青年先行(青春日记)


【资料图】

大学毕业后,我怀着对基层生活和乡村振兴事业的向往,由单位选派来到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营里镇田庙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转眼间一年过去了,我见证了田庙村发生的一点一滴的变化,和乡亲们一起踏上了田庙村的乡村振兴路。

田庙村是鲁西南平原上一个典型的农业村,村民收入来源较少,主要以种植养殖、务工收入为主。初到村里,我在第一书记张清营和村里老支书田鲁杰的指导下,先熟悉村里的情况。从村北到村南,从街头到田间,我用脚板一一走访。一段时间下来,一个全面、立体的田庙村在我的脑海中逐渐成型:三横两纵主干道,大小胡同40余条,坑塘两大一小面积17余亩,基本没有建设用地。基础差、可利用资源少、基本没有产业,村集体收入薄弱,是田庙村给我的基本印象。这样的村子要如何发展,我在心里不禁打了个问号。

在走访调研过程中,不少村民都向我反映,“村南河沟旁的生产路一直都破破烂烂坑坑洼洼,去田里干活非常不便”“这么多年了,因为缺钱,村里的路一直没法修”。我把这一情况向第一书记张清营进行了汇报。我们认为群众目前最急难愁盼的问题应该优先得到解决,可钱从哪来呢?经测算,整修河沟及生产路的预算是13万元,张清营将自己3万元的工作经费全部垫付,我也垫付了自己2万元的工作经费。看到我们驻村干部对村里的事情如此上心,村两委干部也深受鼓舞,纷纷慷慨解囊,修路资金顺利凑齐。

很快,生产路旧貌换新颜,建成了笔直宽阔的沥青路。来来往往的村民脸上都露出了笑容,听说这是驻村干部和村两委干部们垫资修建的,都纷纷竖起了大拇指。垫钱可解一时之困,却不能事事靠“输血”,让村集体能自己“造血”才是长久之计。因为村里基本无可利用的建设用地,所以第一书记和我就想到盘活闲置坑塘,经过多方论证和争取,确定了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完工后,发电收益加上鱼塘养殖收益,每年将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左右,真正解决田庙村没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的问题。

这些年,像我一样的返乡入乡青年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活力和智慧可以让乡村焕发新的生机。希望我能和更多年轻人一道,为广袤乡村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为山东省国资委派驻菏泽市巨野县营里镇田庙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本报记者肖家鑫采访整理)

《人民日报》( 2023年04月02日06版)

责任编辑:杨金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关键词: